欢迎您访问“三读书堂”在线阅读文章网一读字,二读文,三读意。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文章免费在线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者》 > 《读者》2023年9期

孤独是强壮

分类:文明 作者:菲力 整理时间:2023-10-01期刊:《读者》2023年9期 阅读数:人阅读

这是一个真实的冷笑话:当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瑞典政府要求人们保持2米的社交距离时,当地人都紧张坏了,大家开始讨论,什么时候能恢复日常5米的社交距离。瑞典,可能是唯一一个被疫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国家。

瑞典人的关系有多疏离呢?有数据显示,瑞典50万适龄外来人口中,只有1/4的人能够在5年内找到伴侣。瑞典人的离婚率高居欧洲之首。BBC(英国广播公司)认为,瑞典是最令外国人感到孤独的国家。

但矛盾的是,在全世界众多幸福感指数报告、全球宜居地排名中,这个北欧国家永远名列前茅。换句话说,在这里,幸福似乎是一件可以独立完成的事,而孤独的另一个名字叫自由。

疫情期间,尽管有关本国社交距离的冷笑话满天飞,但瑞典人并不感到被冒犯。瑞典甚至有一句谚语:“孤独是强壮。”瑞典让独居、独立的人生活得十分有尊严。

如果你去瑞典旅行,会发现这里的人早已将个人主义奉为民族之魂,并且将这种理念落实到整个社会的功能结构设计和日常行为当中。

比如,在瑞典街头,专为单身生活设计的紧凑型房屋鳞次栉比。即便是在住房短缺的斯德哥尔摩,单身生活的成本仍然远低于在伦敦或旧金山等其他国际大都会的。

斯德哥尔摩的旅店普遍提供单人床,如果旅客需要双人床,店家则建议旅客自行将两张单人床拼起来。不仅如此,瑞典一家著名的家具零售商甚至推出过一个特别网页,将沙发床命名为“我室友打呼噜”,将玻璃杯命名为“熊孩子终于走了”,将带锁的橱柜命名为“妹妹总偷我的东西”,以迎合国民对独居生活的向往。

传统的瑞典人还乐于享受另一种更高级、更接近心灵层面的独处。在瑞典语中,有一个独特的词语“Smultronställe”,可以译为“野莓之地”——野莓现迹之处,便是远离尘嚣之地,是给予心灵丰盛享受的静谧时空,是瑞典人的秘密基地。

他们甚至发明了很多专用词来描述“野莓之地”的孤独美学,比如“月光洒落在水面上(Mångata)”“聆听清晨的鸟鸣(Gökotta)”“将清晨染红的日出(Morgonrodnad)”……这如野莓般甜美的孤独,分明是“搬砖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和自由啊!

当然,自由从来都是有条件的。纪录片《瑞典爱情理论》曾提出一个灵魂拷问:要是一方依靠另一方,又怎么能知道恋爱关系是出于自愿,而不是因为经济或其他原因建立的呢?换句话说,个体必须拥有独立承受风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关于“自由”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

毫无疑问,瑞典式孤独或自由是昂贵的。事情要从20世纪70年代说起。瑞典利用“二战”后大量出口的铁矿石、木制品、钢铁制品积累了原始财富,同时施行高税收制度改革,试图构建一个“有钱又平等”的福利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立。

换句话说,从育儿、创业、医疗到养老等各个方面,瑞典是以政府取代了传统家庭的角色,来照顾每一位公民的。于是,“上不用养老、下不用养小”的瑞典人,只需要负担自己的人生,甚至个人在遭遇破产或重大变故时,政府仍然可以为其兜底。

这个前无古人的福利体系,原本是想鼓励人们跟随本心,自由地选择婚姻,但当人们因“从摇篮到棺材”都能获得足够的保障,从而没有后顾之忧时,才发现原来婚姻并不是必要的。

在瑞典,人们选择婚恋状态时有一种非常具有本国特色的形式:Sambo。这是一种介于已婚和未婚之间的状态,由瑞典文samman(一起)、boende(生活)两个词结合而成,字面意思是“生活在一起”。这个字面意思很好地概述了这种单纯的同居关系。Sambo受法律保护,且程序便捷,两个人只要居住在一起超过6个月就会被视为同居。更重要的是,在瑞典,比“在一起”更便捷的是“随时分开”,而且不需要冷静期。

用瑞典人的话说,正是因为拥有离开的自由,才能真正选择在一起。同居者分开时,只有房子和屋内物品为双方共有,车辆、投资、债务、继承权等仍是双方独立的事务。在一起时,想象共同的未来;分开时,各自的未来也不会坍塌。在瑞典,不论是爱情还是婚姻,“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瑞典的高福利体系运行了半个世纪,人们在盛赞其保障自由的同时,发现瑞典竟有11%的女性与17%的男性完全没有亲近的朋友,3.5%的女性与2.8%的男性几乎不曾与亲戚朋友碰面,40%的瑞典成年人感到孤独。

尽管“孤独”不一定是贬义词,但事实是,瑞典成了全世界公认的最孤独的国家。如果说“野莓之地”展示的是独居生活美妙的一面,那么另一个真相就是,自由和孤独有时也不是那么甜美。

今天,约有半数瑞典家庭是由无儿无女的单身成年人组成的,其中包含许多老人。不要以为这些老人会是“麻烦”,贯穿瑞典人一生的“个人主义”在瑞典老人身上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常常以一种更主动的姿态迎接死亡,从50岁开始就有条不紊地清理自己的财物,去芜存菁,以便死后也不让身外物劳烦亲人。这种名为“死亡清洁”的艺术,正是起源于瑞典,最后风靡欧美各国。

在“死亡清洁”领域,瑞典80岁的老妇玛格丽塔·马格努森可以说是专家了。

马格努森建议,老人应首先处理情感依恋程度较低的衣物等,最后再处理可传给后代的物件。至于马格努森本人,在丢弃家具之前,她甚至自制了剪纸模型当作纪念品。最后,她特意收拾出一大箱对自己有重大意义的物品,比如令她开怀大笑或默默落泪的日记,以供余生缅怀。但这些东西仅对她个人有意义,所以她在盒子里留下明确的指示,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这些遗物需要被立刻销毁,而不是在葬礼上被大声诵读。

此外,BBC曾播出关于“死亡清洁”的纪录片,提示人们随着互联网发展,为后世保留一本电子账号密码簿很有必要。因为越来越多人通过数字足迹与周围的世界相连,大量的“人生数据”,包括照片、日记、音乐、书籍等,都是以数字而非实物的形式存在。各类社交网站的账号,是传承还是被注销,总得有个结果,而不是让它们在互联网中虚无地飘荡。

瑞典人相信,“死亡清洁”是他们留给后世最好的礼物。“我真的不想在我走后,我的遗物给我心爱的孩子和他们的家人带来太多麻烦。”马格努森的感慨,可以说是经典的瑞典式告别。

享受个人主义带来的自由,承担个人主义暗藏的风险,最后直面个人主义孤独的暗面——唯有如此,孤独才是强壮,才能转化为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梁衍军摘自《看世界》2023年第3期,毕力格图)

上一篇:得到与得不到

下一篇:小人物的伟大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菲力 已更新 4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