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三读书堂”在线阅读文章网一读字,二读文,三读意。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文章免费在线阅读。

“卞孝萱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会暨《冬青老人口述》新书发布会”纪要(下)

分类:特别企划 作者:马聪 陈健炜 整理时间:2022-05-22期刊:《古典文学知识》2020年3期 阅读数:人阅读

赵益:刚才姜小青先生已经谈过了书的编辑出版情况。我主要谈一下《冬青老人口述》缘起及编纂整理经过。

首先谈谈缘起。大家都知道,卞先生经历特殊,见闻丰富,但究竟是什么样一种“见闻”,又“丰富”到什么样的程度,并非每个人都了解。一般认为先生因种种机缘得以接交诸老辈,故而熟稔学林掌故。这当然不错,但并非卞先生的全部。就我个人受教的体会是,先生所周知的绝不仅仅是可供清谈的轶事,而真正是古人所谓的典章故实和风俗旧貌。这不仅和他的时代、机遇有关,更主要的是卞先生养亲养志,自幼年起即肆力于学问,读书勤奋(《全唐诗、文》《通鉴》、两《唐书》、《册府》皆读数过),钻研刻苦,同时又广闻博览,处处留意,终生未尝稍懈。见闻再多,交游再广,没有知识的支撑,则不足以称博通故实的。正是因为卞先生以学问为基础,辅之以广博的见闻,故其能够达到“献”的高度。

两古专业很早就有请卞先生讲论故事的想法,但一直未能实施。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性,是因为2005年底卞先生的搬家。古籍所所长程章灿教授极为肯定此一计划,并嘱立即开始,当下即批准购买数码相机、录音笔,安排其学生负责协助执行。当然,卞先生同样立刻就允诺下来。正式开始“口述”是在2006年春亦即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口述以讲课形式进行,根据录音文件看,一共有9次,其中包括我一个人后来笔录时跟卞先生的单独谈话。每周一次,大约持续了两个月时间。在座听讲者有负责录音的罗鹭、范春义,有我和武黎嵩及其数位同学。徐雁平教授、胡阿祥教授也参与了几次。这是口述阶段。由于这是尝试性的口述尝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下一步的安排,故进行两个月后即暂时结束。

2006年夏天至秋天,我即开始据录音笔录,同时即进行文字整理。这个工作很艰难,主要不是因为口音难辨或口语难记,而是因为很多人名、地名、事件等知识点不甚清楚,需要落实。

笔录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了和卞先生的单独往复,主要是请教原有口述的不解之处,这样就引起了卞先生新的思考,又专门作了几次另行讲解,谈的都是新的内容,比较典型的就是附录中的《怎样解读钱锺书〈沉吟〉》,谈话内容远多于后来撰成文章的内容。另外还有不少内容,是摘录相关部分进入“口述”书稿之中。就我所知,还有一些谈话内容,卞先生准备另撰文章,只是因为当时已展开家谱的研究,没有来得及进行。

最后整理成初稿并交给卞先生的时间大致是2007年上半年。按照和卞先生约定的计划是:将第一期口述编辑成初稿后,由其审阅、调整,并由此开始规划下一期口述的内容和方式。因此,第一期口述稿只是某种“样式”或“样稿”,作为参考,以更好地提出一个全盘规划。由于初衷如此,第一期口述稿并不期待马上就得到先生的审阅处理。但下一步的“口述”的计划则较为迫切,如果没有下一步的规划,则无從开展后续工作。由于卞先生事务繁多,既没有时间审阅第一期文稿,也没有给我答复。对此我询问过卞先生几次,至少这一行为本身有些催责之意,有一两次我感觉卞先生好像很怕和我见面谈话,打个招呼立即快步走开。事后我想,显然是因为研究事务太多,为不得不放下“口述”而感到愧疚。先生是一个重诺之人,凡是答应的科研项目,无不尽力而为并圆满完成的。

这样的“空窗期”一直延续到先生逝世。先生逝世一年后归葬扬州之际,我拿到了卞敏兄返还给我的第一期口述的打印稿,发现120余页的书稿,先生只批阅了8页。但这仅有的8页,改正校订之多,达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试想,如果全文经先生改定,最后的成书将会是怎样一种更好的面貌!

2009年9月先生入院时,我正好要去新加坡教学,前后大约8天。我去医院问疾时,先生似乎有所预感,他坐在病床上,用他晚年那为人所习知的洪亮嗓门,几乎是冲着我喊叫道:“等你从新加坡回来,到我家去,我们马上就重新开始口述噢!”岂料我到达新加坡的第二天上午,先生竟遽归道山。怆痛之余,想到先生所念念不忘的“口述”,或不免成为无期之痛了。忽忽十年过去,眼看着我的担心正要成为现实,不意这本书竟能像凤凰出版社的图腾凤凰一样,从灰烬中浴火重生了!在此,我要郑重地再次感谢姜小青先生,卞岐、卞敏兄,以及所有为此书做出贡献的师友们。

《冬青老人口述》第178页载,卞先生将张尔田的文集拿与钱基博看,钱基博题了一个跋,先生记得跋中有云:“《论语》当薪欲烧,大师倚席不讲,并世之能读先生书者,倘孝萱其人欤,倘孝萱其人欤!”卞先生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充满寄托的。《汉志》小学序曰:“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一个丧失了传统而又不问故老的时代,不仅是堕落的,而且是一定是走向衰亡的。但愿这样的末世不会出现。

徐有富:卞孝萱先生在我心中是一个传奇。他不是博士生,甚至也不是本科生,他出生不到两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当时他母亲只有十九岁,带着他艰难度日。但卞先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自学成才,成为南大著名教授。卞先生自学成才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由于他自小有一个梦想,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孕育这一梦想的土壤就是他的故乡扬州,扬州很多盐商,同时也是藏书家。当时有一副对联:数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此外还应归功于他的母亲,他母亲不识字,却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儿子读书的重要性,每天向邻居学字,再传授给儿子。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他才产生了自学成材的梦想。

高中毕业后,卞先生无力上大学,十八岁便独自到上海谋生,白天在一家小银行上班,晚上用业余时间学习,向专家学者请教。卞先生得知碑传是研究中国史的重要资料来源,《碑传集》《续碑传集》《碑传集补》等已将清代名人碑传辑录得相当齐备了,而清以后的尚缺,因此卞先生决意搜集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碑传。从现在看来,这个选题并不算好,一方面旷日持久,另一方面编好之后,没有财力出版。但通过整理辛亥人物碑传,卞先生获得三个好处:一是加深了他和名人、名人后裔之间的联系;二是锻炼了他搜集阅读、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无意中成了一个文物收藏家;第三,更重要的是,他用搜集到的两箱资料,撬开了中国科学院近现代史研究所的大门。

1949年后,卞先生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后调入民主建国会任黄炎培的秘书。尽管工作繁忙,但卞先生从未放弃对于学术的追求。当时他给金毓黼先生写了一封信,提到了他正在进行的辛亥人物碑传集整理工作,希望得到金毓黼的帮助,金看了大加赞赏,将卞先生推荐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做他的秘书。卞先生帮金毓黼做了两件事,一是整理校对《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其次为校对《中国史学史》。反右运动中,金试图自杀,临终前向范文澜推荐卞先生参加《中国通史简编》工作。因此,卞先生便住进范宅,成为范文澜的助手,先后负责收集整理唐代经济、文化史料。1964年春,范老病卧在床,《中国通史简编》第四册最后一章还缺两节,故唐代史学、科学、艺术部分即由卞先生起草。正是这些经历,为卞先生从事唐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中,近代史所人员都去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劳动,而卞先生却被召回北京,帮助章士钊校订《柳文指要》。这是由于当时章士钊在编纂《柳文指要》时,他的秘书王益知经常到各图书馆查阅古籍,每当王秘书解决不了章老提出的难题而求助于他时,卞先生都详细解答,从而得到章老的信任。因此,在该书出版前,章老点名请卞先生帮助校对工作。该书出版之后,章老出于对后辈的关爱,函呈周总理,大意谓《指要》及时出版,幸赖卞襄校之力,并说到在当今青年学者中,卞乃一时无二,仍回干校,未免可惜,以留京发挥作用为好。因此,先生得以留京从事学术研究。卞先生后来对刘禹锡、元稹等人的研究,便是從这个机缘而来。

卞先生治学成功的经验很多,在此我特别谈一点,就是上天入地寻找资料。一项研究的成败,与所占有的资料直接相关。一分资料一分话,十分资料十分话。在这一点上,卞孝萱先生是我们的榜样。这里举卞先生编《郑板桥全集》的例子。六十年代初期,他决心编纂《郑板桥全集》,他成天泡在图书馆中看了几百种清人别集,几乎穷尽了当时可接触的材料。为了更好地研究郑板桥的身世,卞先生四处搜寻郑家的族谱,最终在郑板桥的老家兴化,找到了一本《昭阳郑氏族谱》。这本族谱的出现,不仅为郑板桥研究提供了许多新材料,更对于过往许多事件的考证提供了新帮助。举一个例子,民间流传郑板桥外出游玩,得到了一户农家的款待。郑板桥发现墙上挂的字画正是他本人所作,表明身份后,家人十分高兴,将小女儿饶五姑娘喊出,与郑板桥相谈甚欢。临别之际,姑娘请郑板桥写一幅字,郑当即作了一阙《西江月》,以此为信物,订下终身之约。此后郑板桥进京赶考,滞留京城。有一位富商,听闻饶五姑娘美貌,出重金想纳之为妾。在此之际,一位叫程羽宸之人听闻此事,自愿出五百两为郑板桥订婚,并答应等郑板桥回扬州之后,再出五百两为结婚之资。在程的帮助下,郑板桥与饶五姑娘结为眷属。这个故事乍听起来像一个小说,但经过卞先生的考证,它是真实的。因为《昭阳郑氏族谱》中提到郑板桥“娶徐氏、郭氏,侧饶氏”,这正与故事中的饶五姑娘吻合。此外,卞先生还举出了《板桥诗钞·怀程羽宸》小序中“奉千金为寿,一洗穷愁”作为旁证。由此可见在学术研究中的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卞先生在学术研究方法上的贡献,过去很多人提到的是文史互证。这固然没错,但卞先生自己提到,“三十年前,我以诗证史;三十年后,我以小说证史”。通过小说来证史,此前只有梁启超曾经简单提到过,而卞先生则通过《唐传奇新探》《唐人小说与政治》两书中的细致考辨,证明了小说是能够证史的。这给了我们以启发,一切文献,只要能够说明问题,都应该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

最后我要提到,卞先生从事科研的动机是非常单纯的。他从不当官,遇到评奖机会总是让给年轻人。他基本不申请科研项目,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走自己的路。在他勤勤恳恳的学术道路上,留下了39本专著和428篇学术论文,为他的学术生涯与我们的两古专业树立了一个里程碑。感谢凤凰出版社在2010年推出《卞孝萱文集》后,在今天出版《冬青老人口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林掌故与治学心得,在此我们特别向他们致以敬意,谢谢!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马聪 陈健炜 已更新 1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