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三读书堂”在线阅读文章网一读字,二读文,三读意。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文章免费在线阅读。

陶诗“悠然见南山” 的 “见”字读音问题

分类:教学疑义 作者:崔向荣 整理时间:2022-05-22期刊:《古典文学知识》2021年3期 阅读数:人阅读

陶渊明《饮酒》其五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毫无疑问是陶诗中最受称赏的经典名句。不过,就“悠然见南山”的“见”字读音,却时见争议。目前通行的由今人校注的陶渊明诗文集以及今人编写的各类古代文学作品选本和教材,对此字均不注音。我们通常读作“jiàn”,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时常听到学生将此字读作“xiàn”,就连个别电视台在播放产品广告时引用此诗也读为“xiàn”。事实上,不少读者在私下交流时就常常对“见”字的读音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读“jiàn”?而读为“xiàn”,表示“显现”或“显露”的意思,不是显得更自然、更好吗?由此看来,这看似不大的读音问题,在陶诗的实际阅读中的确造成了某种困惑。对于这个问题,以往在报刊上也曾有过若干讨论,但是这些讨论不惟在读音上各执一词,而且在解释依据方面也往往显得不够充分。因此,有关讨论实际上并未很好地解决一般读者对“南山”句“见”字的读音困惑。而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关涉到能否理解好陶渊明的这一句诗乃至整首诗。

笔者认为,我们通常将“悠然见南山”的“见” 读作“jiàn”是正确的,而读为“xiàn”则是一种的误读。为什么?本文拟从陶诗辑录、文本语境以及句法结构等多个层面来加以说明。

首先,从陶诗的辑录及陶集传本的流传来看,“见”字是从“悠然望南山”的“望”字改动而来。这一点确立了“见”字的读音基础。

今存陶集最早的版本为宋代刻本。此前陶渊明在世时有无自定集本,历来没有定论,也难确考;而梁代萧统为陶渊明编定的诗文集早已亡佚。从现存的文献看,陶渊明诗文最早见录于萧统所编的《文选》(诗八首,文一篇)。《文选》卷三十所收的陶渊明《杂诗二诗》,“其一”即为后来陶集的《饮酒》第五首。而此诗的第六句,《文选》即录作“悠然望南山”。此后,唐代欧阳询所编的《艺文类聚》以及《文选》李善注和六臣注本,“南山”句均作“悠然望南山”。

此外,我们从唐代一众诗人创作的和陶、效陶体诗歌,如白居易《效陶潜体诗》“时倾一壶酒,坐望东南山”、 韦应物《与友生野饮效陶体》“聊舒远世踪,坐望还山云”、 皎然《九月十日》“悠然南望意,自有岘山情”等诗句中,也颇能窥见陶诗原来“望南山”句的影子。

而有关“望南山”句“望”“见”异文的争议和讨论,是到了北宋初才开始出现的。其中,苏轼对“南山”句的异文辨析,可以说影响最大。其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东坡题跋》卷二,《津逮秘书》本)

在“望”“见”二字的优劣比较上,不得不承认,苏轼的意见相当中肯。事实上,用“见”字也确实是比“望”字近于自然。苏轼从审美角度上对“见”之妙的独特抉发,不仅切合了当时宋人对恬淡的审美追求,而且对《饮酒》其五形成经典的意义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后人们对“南山”句的理解,实际上大多表现出对苏轼解读的遵从。

不过,苏轼极力推崇“见”字,而将“俗本”录作“望南山”的句子径直斥为“俗士率然妄以意改”的看法,却并非是基于严谨考辨上做出的判断;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他对“南山”句版本的结论也是缺乏文本和事实依据的。而苏轼看到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的版本情况,正好反映出当时录作“悠然望南山”句的陶集传本已然盛行于世的事实。

按胡适在《校勘学方法论》提出的校勘学实证原则:“证实之法,最可靠的是根据最初底本,其次是最古传本,其次是最古引用本文的书”。(原载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卷首,后收入《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既然陶集的最初底本和最古传本均未传世,而萧统所编《文选》又距陶渊明年代最近,那么,确定《饮酒》其五的“南山”诗句原貌的最有力依据,就是最早辑录此诗的《文选》,此即所谓“最古引用本文的书”。因此,“望”字尽管可能未尽如人意,但不得不承认,“望”字句的文本才是最为接近陶诗的本来面貌。

确认这一事实,陶集传本中“南山”句出现的异文“见”字,便可推断是从“望”字改动而来。而确定这一点,也就确立了“悠然见南山”句“见”字的读音基础。因为,既然“见”字是根据“望”字作出的改动,那么,其与“望”就不仅在词性上相同,而且在词义上也应该一致或相近。也就是说,“见”与“望”一样,都应该是表示举目望山或看山的一种视觉动作。因此,“悠然见南山”的“见”,在读音上应读作“看见”的“见”,而不宜读作表示人或事物“显现”或“显露”义的“现”(xiàn)。

其次,从《饮酒》其五的语境及“见”的词义特征看,“见”应读作“jiàn”。

了解《饮酒》其五的具体语境,进而掌握“见”字的恰切词义,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见”字的读音。我们知道,在陶渊明《饮酒》其五这首诗的经典化历程中,苏轼对“见”字的独到“发明”和阐发事实上奠定了后世对“南山”诗句的解读基础,而他对“见”字精义的辨析,恰恰又是立足在全诗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整体语境中来展开的。因此,完整理解苏轼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确认“见”字的准确词义和读音。有关苏轼对“见”字的讨论意见除前文引述的一段文字之外,他还有另一段辨析文字值得留意:

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东坡志林》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在苏轼看来,“采菊东篱”与“悠然见山”,并非两个随意搭配的动作。在诗中两者对应构建的一种关系,就是苏轼所说的“因采菊而见山”。其“妙处”, 具体说来,即是“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苏轼的学生晁補之在《题陶渊明诗后》则通过“见南山”与“望南山”的比较将他老师的这层意思申说得更为明白:

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这也就是说,“采菊东篱”原属“我”初衷本意,但举首而“南山”入目则完全出于意外。“悠然见南山”所要表达或强调的,正是那种不经意的偶然之“见”。 也正是这瞬间的偶然之“见”,令作为目击者的“我”体验到了“境与意会”的“悠然”境界。

显然,就词义而言,相比“望南山”中带有主动意图和努力色彩的“望”字,“见南山”之“见”,则是表示“我”在“采菊之次”的偶然所见,是在无意间的“看见”或“看到”南山;其词义侧重强调的是一种非主动的,不期然而然的視觉行为(见到、看到),是表示已经完成的“看到”的结果。

事实上,“见”字在古代文献的用例也颇能说明这一点。 如《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的“见”,即是指在路上偶然“见到”或“遇到”,而非行为主体有意或主动为之的视觉动作。又如《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同样是视觉动词,但“视”与“见”的词义侧重点有所不同:“视”,可归为“任务动词”,其视觉上的特征是需要行为主体做出一定的努力;而“见”,则主要是一个强调看的结果的动词,属于“完成动词”,看的人无须做出努力。

陶诗“悠然见南山”的“见”,即属此义。而将此“见”理解为南山自动“显现”或“呈现”在眼前,读作“现”(xiàn),并不符合《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境下“见”字的词义特征。

再次,从句法结构和表显现义的“见”字用法来看,“见”不宜读作“xiàn”。

将“悠然见南山”的“见”读作“xiàn”的读者,总喜欢拿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字音义来类比。诚然,根据通行的作品选或教材的解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 同“现”,读为“xiàn”。这种理解大体符合诗境,也为多数人所熟悉和接受。不过,如果据此简单地将其“见”字的音义作为“见南山”句“见”字的读音依据,则未免显得草率。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对读作“xiàn”, 且表显现义的“见”字在古代的句法使用情况稍作梳理。

历史地看,“见”字出现音变,实际上反映了“见”字词义的引申和变化。《广韵·霰韵》:“见,露也,胡甸切。现,俗”。匣母霰韵去声,今读“xiàn”。更早的《广雅·释诂四》则训“见,示也”。但如结合句例作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个今读为“xiàn”,表“露”“示”义的“见”字滋生词,在不同的句法形态中存在着在词义和用法上的差异:

第一,是表出现、显露义。该义项是指人或事物出现、显露在眼前,含有被动意味。其典型句法表现为“人或事物+见”,“见”不带宾语,但可带处所补语。如:

(1)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2) 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庄子·在宥》)

(3) 图穷而匕首见。(《战国策·燕策三》)

前两例的“见”,《经典释文》均注:“见,贤遍反。”例(1)“则见”是指君子出现; 例(2)“龙见”是指君子像龙一样显现; 例(3)“匕首见”则指匕首显露了出来。

第二,是表使出现、使显露义。该义项是出现、显露义的使动用法。北宋贾昌朝的《群经音辨》已列入此义:“视之曰见,古甸切。示之曰见,胡甸切。”此处所谓“示之”,就是使出现、使显露的意思。其典型句法表现为“施事者+见+受事宾语”,“见”须带宾语。如:

(1)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周易·乾》)

(2) 定二年,楚人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以军楚师于豫章。(《左传·昭公十三年》杜预注)

(3) 兼三才之道,故能见吉凶,成变化也。(《周易·系辞上》韩康伯注)

例(1)第一个“见”和后两例的“见”字,《经典释文》均注:“见,贤遍反。”例(1)施事者是乾卦“九二”爻,“见龙在田”是使龙出现在田中;例(2)施事者是吴人,“见舟于豫章”是使船出现(陈列)在豫章;例(3)施事者是指能“兼三才之道”的六爻,“能见吉凶”是能使吉凶显现出来。

前文所举《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实际上也属于此类。所以,将“见牛羊”理解为“使牛羊显现了出来”,并无不妥。

从以上第二类句例来看,作为使动词的“见”,其与第一类仅表出现、显露义的“见”在词义上的不同,就是它的“使动意味”中往往带有施事者对施事对象施加的某种主观意图,或者含有施事者希望施事对象实现“显现”效果的某种力量,带有较强的影响企图或主动施为的色彩。

回到前文的话题,如将“悠然见南山”的“见”读作“xiàn”,从句法形态看,其“见”字则应作使动词。这样的话,“见南山”,就不是“南山(被)显现出来”,而是“使南山显现出来”的意思。

但“见”字如此用法,带来不少问题。比如,施事主体是谁?是作为诗作者的“我”使南山显现出来了吗?显然不对!那么,是“采菊东篱”的场景使南山显现出来了?想想似乎也难以说通。最致命的问题是,此时“见”作为使动词传递的主观意愿和努力色彩,从根本上破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场景所要表现的那种不期然而然的自然和默契的感受,也与全诗力图营造的诗境不相吻合。

此外,从句法结构和词语搭配来看,用作表现闲适、从容心态的“悠然”一词,可以修饰作为视觉动词的“见”(jiàn),但它无论如何都不能用来修饰作为使动词的“见”(xiàn)。即便我们退一步,从汉语诗歌句法的松散和灵活的角度出发,像某些论者理解的那样,将“悠然”看作是作者所见的南山的形态 ,即“我”看到了悠然的南山,这种解读也只是适用于读为“见”(jiàn)字的句法形态。

所以,正是鉴于“见”(xiàn)字在上述语法结构和词语搭配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xiàn”并不是陶诗“悠然见南山”句“见”字的正确读音。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GD13CZW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中文系)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崔向荣 已更新 1 篇文章